拼搏奋进创造新辉煌——党的十六大以来轻工业发展成就综述

2012-11-12 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拼搏奋进创造新辉煌
——党的十六大以来轻工业发展成就综述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承担着繁荣市场、稳定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促进城镇化建设、美化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轻工行业在党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以及综合成本上升的严峻挑战,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就,世界轻工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逐步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我国轻工业整体迈上新的台阶。
一、巩固了世界轻工生产和消费大国地位
——轻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1年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 74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67倍,年均增长22.57%;利润总额1.00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10.14倍,年均增长29.38%。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对轻工业造成严重冲击,在增速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的严峻形势下,国务院高度重视,将轻工业列为10个重点调整和振兴产业之一。出台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六项政策措施”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了提高出口退税率、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扶持轻工业生产政策。从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国家7次调整出口退税率,覆盖轻工39个行业2358项产品,增加退税金额360亿元;家电下乡补贴产品种类从3类扩大到9大类12个品种近6700个型号;截止2010年底家电“以旧换新”累计销售新家电3582.6万台,实现销售额1352亿元,回收旧家电3747.2万台;推广节能灯3.6亿只。通过实施《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至2011年的三年,轻工业年均产值增长19.8%、利润增长15.3%、出口增长12.9%,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以占全国工业14%的资产创造了19.1%的产值、17.3%的利润、23.8%的出口、24.8%的就业。
一批在行业有影响的企业由原来主要依靠数量、规模、价格的竞争转为依靠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提升竞争力,全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10个。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国家支持轻工的科技项目增多。优势集聚和产业有序转移稳步推进,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产值占轻工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8%,中西部地区轻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比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以上。轻工内外销比重进一步改善,内销占85.7%,比2002年提高8.98个百分点。
——进一步确立世界轻工大国和消费大国的地位。2011年,轻工全行业出口4431.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88倍,年均增长19.51%;出口交货值2.29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增长2.68倍,年平均增长16.78%。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塑料加工机械、日用陶瓷、灯具、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鞋、钢琴、农地膜、盐等一百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家具、家用电器、日用陶瓷、文教体育用品、自行车、钟表、缝纫机、皮革、电光源与灯具、制笔、乐器、玩具、眼镜、羽绒等行业出口额名列世界前茅。轻工产品在世界贸易量中的比重,小家电占到80%,空调器、微波炉、羽绒服、玩具占70%,自行车占65%,日用陶瓷占60%,电冰箱、鞋占50%,洗衣机占45%。轻工产品出口到世界2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很多轻工商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
——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轻工行业2004年贸易顺差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11年超过3000亿美元,成为国内主要的创汇型产业,为实现贸易收支平衡和外汇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轻工贸易顺差达全国贸易顺差70%以上,有的年份是全国贸易顺差的数倍。出口市场结构有所优化,过度依赖传统市场的局面初步得到改善。2001年我国轻工产品出口目的地有74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已遍布世界255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出口市场中新兴市场所占份额逐年提高,2011年首次超过美、欧、日等传统市场,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十年来,轻工行业各类产品出口均有大幅增长,总体上表现出传统优势产业保持强势,新兴现代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轻工行业发挥了综合竞争优势,整体贸易竞争力指数保持在0.50~0.60之间,国际金融危机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情况显示,家用电器、文体用品、皮革、家具、金属制品、照明电器、工艺美术等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轻工行业出口贸易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出一般贸易方式增速明显快于加工贸易方式,占比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10年全行业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方式约占出口贸易总额的六成。
轻工企业开始迈出“走出去”的步伐,海尔鲁巴工业园、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中法夏斗湖经贸合作区开始启动,家电、皮革等行业在海外设厂、销售处取得进展。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造纸、自行车、电池、皮革、家具、家电、食品等协会组织企业应对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轻工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诉讼,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
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增加就业,服务“三农”。2011年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1万个,占全国企业数的27.36%。就业人数2205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24.05%,比2002年增长1.65倍,年平均增长5.76%,加上规模以下企业,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3500万人。同时,轻工业70%的行业、50%的产值涉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2亿多农民直接受益,对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饮料产品中有60%的产品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浓缩苹果汁可为数百万果农得到约100亿元收入,茶饮料为茶农带来33亿元的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众多轻工业中小企业、集体企业为农民工和城市基层劳动人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已成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民生产业。随着家电下乡等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不仅扩大了农村市场,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也促进了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轻工业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会展经济、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快速发展,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近十年轻工的展会实现了较大地发展,每年轻工业展览约为800-900个,占全国经济类展览的45%;轻工专业展览约为650个,占经济类展览的32%。轻工每年万米以上展会近60个,总面积约300多万平方米。家居展、礼品展、缝制设备展、家具展、五金展、眼镜展、皮革展、家电展、自行车展、食品添加剂展、焙烤食品展、陶瓷展、乐器展、橡胶塑料展、制笔展、文体用品展、文房四宝展等国内外知名展会保持国内领先的地位。一些展会还上升到国际同类专业展前三名的位次,缝制设备展等已成为国际同行业第一大展。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大连市政府联办的“中国国际啤酒节”,与宁波市政府联办的“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等突显品牌展会特征,受到业内好评和社会认可。轻工展会数量、规模分别比“十五”末期增长34%和36%。轻工品牌展会、特色展会已成为行业展会的龙头,成为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培育品牌、提高凝聚力、推广先进技术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展会正向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向发挥服务平台、交流平台、行业自律平台作用的方向发展。起到了对轻工产业提升促进作用、对集群经济培育作用、对产业链形成拓宽作用、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对国内外市场拓展作用。
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10年来,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为快速提升我国轻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成为提升我国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成为我国跻身轻工大国的重要推动力量。自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于2001年在浙江省温州市培育出首个“中国鞋都”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以来,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截止到 “十一五”末期,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到近300个,是“十五”期间的2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涉及的就业人数超过1000万人,约占轻工行业就业人数的40%。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广泛集中家电、皮革 、家具、制笔、五金、塑料等32个行业,占轻工总行业数的71%,其中文房四宝、日用杂品、皮革、陶瓷、礼仪用品、家具、制笔、家电等行业集群发展较多;轻工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全国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江苏发展较快。商务部确定的我国第一批59个“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行业的有23个,其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行业协会共建产业集群有9个;在工信部发布的三批共18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行业的共有28个,其中共建产业集群有10个。
近十年来,在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推动下,一批以区域经济为格局的产业集群、专业市场顺应了发展的需要从特色区域中凸现出来,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有效平台。皮革、家具、五金、家电、文体、塑料、缝制机械、制糖等专业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渐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物流平台。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一些产业集群地区,依托特色产业带动,一些专业市场已初步成为国际采购和贸易中心。目前轻工专业市场已达近万家,家具、皮革、缝制机械、塑料、家电、五金、陶瓷、文体用品、制糖等行业专业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中家具专业市场中2万平方米以上的达797家,皮革专业市场约有1500个,面积达800平方米。中轻联组织召开专业市场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思路,推动轻工专业市场健康发展。
——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处理食品安全事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食品安全法》公布施行后,清理、整顿已有食品安全标准。配合有关部委重点对乳与乳制品、酒类、调味品、饮料等食品标准进行清理整合,初步稳妥处理现行食品标准间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积极参与制定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复配食品添加剂等以及部分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补充完善食品包装材料标准,提高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中轻联推进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顺利实施。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宣传培训,组织开展标准跟踪评价,指导食品行业严格执行新的标准。进一步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配合工信部完成《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及实施要求》、《食品工业企业诚信评价准则》,制定《乳制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评价准则》,推动乳制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技术改造列入国家发改委的技改计划。组织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和中英食品安全检测监管安全论坛等。参与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的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
三、逐步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适用环保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高新技术改造轻工传统产业,发展轻工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造纸、家电、塑料、皮革、乳制品、饮料、照明电器、陶瓷、日用化工、电池等行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形成了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使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功能更趋完善。食品、日化、造纸、皮革、轻工机械等行业的产学研用创新团队逐步建立,科技创新条件和轻工行业创新平台不断完善。轻工行业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家电、造纸、发酵、酿酒、五金、塑料、陶瓷、制糖、皮革、轻机等26个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5个,占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13%。
全行业科技成果丰硕,仅“十一五”期间全行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项。由江南大学完成的“以高产量、高转化率和高生产强度为目标的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由陕西科技大学完成的“乙烯基聚合物鞣剂组成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的研究”、黄石东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L系列环保节能节材型电冰箱压缩机”、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和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食品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与高效控制技术”等项目获得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由陕西科技大学完成的“环保增强增韧型皮革鞣制整饰化学品的关键制备技术”等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还组织评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奖项目802项,其中特别奖2项,一等奖58项(其中发明奖5项),二等奖190项(其中发明奖19项),三等奖276项(其中发明奖21项),优秀奖276项。这些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轻工各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强研发力量,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步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我国轻工业专利申请数量迅速增长,食品、家电、造纸、自行车、缝制机械、电池等24个行业专利申请数量从2005年的103245件增加到2010年的160152件,其中位列前三位的家用电器、食品、电池行业的专利申请总量分别达到45663、40212、15322件。
——轻工装备水平提高。重点装备自主化取得较大进展,取得了电冰箱压缩机、环保增强增韧型皮革鞣制技术等一批成果,骨干造纸企业和乳品企业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造纸行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占比例达40%。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的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提高了国产机械产品的总体水平。国产高速纸机已经达到1200米/分钟。建立起塑料动态成型加工技术体系,研制出塑料动态塑化挤出和注射成型设备,解决了传统技术存在的能耗大、噪音大、对物料适应性窄、塑化效果及制品质量难以控制等国际难题。轻工装备制造业整体制造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国产装备基本上能满足国内生产的一般需求,成为轻工业生产的主要支撑力量,具有一定先进水平和性价比的产品已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加强质量标准工作,自主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加强标准化建设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轻工国家标准化体系的编写,开展了工业标准体系分析报告编制工作。全行业共完成制修订国家标准1182项,行业标准639项。部分行业承担了国际标委会组织秘书处工作,牵头起草国际标准。经国家标准委批准,在饮料、酿酒、乳品、制糖、制盐、家具、电池、洗涤用品、陶瓷、日用玻璃、制鞋、制笔、乐器、口腔护理用品等行业组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个,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24个。组织完成造纸、缝纫机、钟表、香化、衡器、轻工机械、洗涤用品、玻璃仪器、玩具等11个标委会换届工作。部分行业承担了国际标委会组织秘书处工作,牵头起草国际标准。组织申报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36项,有19个轻工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获奖,其中二等奖5项、三等奖14项。
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扶持轻工企业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宣传和保护轻工业的自主品牌,增强企业保护品牌的责任感。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培育品牌示范企业。几年来,轻工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品牌集中度、品牌附加值、产品利润率进一步提高,品牌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创造出海尔、格力、美的、格兰仕、波司登、茅台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国产运动器械在北京、伦敦奥运会上得到使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大运会等重大工程中大量的采用国产照明电器。缝制机械行业自有品牌出口比例由“十五”末的45%已经提升到目前的70%左右。截止到目前,轻工中国名牌产品663个,占全国34.6%,海尔、格力、波司登3个企业的4个产品被评选为“中国世界名牌”,“中国名牌”产品轻工占三分之一。“全国质量奖”授予的44家企业中轻工企业有7家。推动《关于进一步加强轻工产品质量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落实,加强轻工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及时总结推广质量管理中的经验和典型。完成97个轻工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站)的复查评审工作,为行业质量工作提供技术保证。密切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做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推进食品安全基础建设。落实乳制品、发酵、酿酒、饮料等食品行业的安全检测能力建设专项。加强轻工监测站的管理,对12家资质认定到期的轻工质检中心(站)进行复查评审。加强对“家电下乡”产品的质量控制。
推进先进质量方法在企业的推广和应用。在各行业协会和各地区轻工组织推荐基础上,经严格审核,共评选出全国轻工业卓越绩效先进企业322家,获卓越绩效特别奖企业67家;获全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10家,卓越绩效先进模式特别奖企业3家。有1475个QC小组荣获全国轻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其中226个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295个班组获轻工业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其中92个班组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经过64个职业鉴定站培训,共有39305人获职业技能培训证书。
——绿色轻工初现,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轻工全行业将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工作和重要抓手,着力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水的循环利用效率。重点行业完成了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一些耗能、耗水、污染较多的行业通过技术改造,有效降低综合消耗。造纸、发酵、酿酒等行业实现了增产不增污。龙头骨干企业水耗、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造纸、制糖、皮革、酿酒、家电、塑料、电池、照明电器、玻璃、陶瓷等行业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建立完善资源循环链,发展循环经济。2007年,家电行业提前实现了损耗臭氧物质CFCs物质全面淘汰,获得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造纸行业10年间淘汰落后产能1000余万吨,“十一五”期间,纸业排放的COD总量比2005年降低40.4%;吨纸浆平均综合能耗(标准煤)由 0.55 吨降至0.45 吨;吨纸及纸板平均综合能耗(标准煤)由 0.83吨降至 0.68 吨;吨纸浆、纸及纸板平均取水量由103立方米降至85立方米。皮革行业实现COD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累计节电590亿千瓦时,削减大量电网峰荷,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碳计)排放17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3万吨。能效标识管理、节能产品认证、节能惠民工程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组织落实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重大项目。向发改委争取落实了造纸、发酵、皮革、电池等行业清洁生产重大产业化技术开发专项项目和循环经济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向工信部争取落实了发酵、造纸、酿酒行业的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向科技部争取落实了制糖、造纸、发酵、塑料、机械等行业节能减排方面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等。组织完成《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的建议方案》,配合有关部委制定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积极向有关部门推荐轻工节能环保技术和示范企业。向工信部申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试点企业。组织造纸、皮革、发酵、酿酒、电池等17个行业协会和8所高校、6家科研机构承担“轻工行业产排污系数核算课题”研究,对778家企业进行实地检测,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提供了技术数据。总结推广节能减排典型经验。在梅花味精集团、广州珠江啤酒股份公司、内蒙古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召开了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现场会。
 
过去十年,轻工业借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发展壮大,成绩斐然。未来十年,是我国轻工业由大走向强的关键时期。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任重道远,发展任务繁重,很多矛盾和困难等待我们去解决和克服。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认真总结和反思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追求规模数量的扩张向提高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转变,向创新驱动、绿色环保低碳方向转变,为实现由轻工大国向强国的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